联系我们

陵园名称:重庆龙凤山陵园
陵园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龙凤山风景区
园区前台:023-86804211(24小时)
传    真:023-86804211
网址:http://lfs.cqgongmuw.com

殡葬礼仪首页 > 殡葬文化 > 殡葬礼仪
殡葬与民俗的关系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12-31

    尽管儒家的凶礼丧礼作为主体支配了中国的丧葬史,但不能不看到在中国这块广大的土地上,丧葬制度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的,从而造成有很多种葬式。下面简单谈谈殡葬与民俗的关系问题。 

    殡葬与民俗的问题,本身也是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根据统计,历史上大概有14种葬式: 

    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这与我们自古以来是农业国有关。因为支配汉族的思想是“有地则生,无地则死”,农民以土地为根本,没土地不行。所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土地法大纲》之后,可以鼓动几百万的农民上前线去和国民党军队战斗,就是因为把土地给了他们,为了保住地,一定要去斗。农业民族在生死问题上也是“有地则生,无地则死,入土为安”。这是农业民族殡葬形式的物质基础。

    第二种葬式是水葬。海上的渔民和船民去世后,地方那么小,没办法处理遗体,只有往水里丢。而且渔民是崇水的,他认为尸体放到水里沉下去给鱼吃掉就是回归自然,也就升天了。所以水葬是跟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现在渔民也不都是水葬了,因为条件变化了。长期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要污染水源的。水葬是南方多水的反映,也因为水葬污染水源而导致葬式的变化。

    第三,树葬。树葬就是把尸体或装有尸体的棺木放在树上让鸟来啄食。这是中国古代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式,同他们生活的山区环境有关,跟人们喜好住在树上有关。他们觉得树和天相近,天上有鸟,鸟是神的代表,让鸟吃掉也可以升天了,所以这种葬式也是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第四,天葬。我们所里一位老同志在西藏生活多年,带回来一套西藏天葬的照片。我们研究所还有从前的一份老画报,以照片的形式刊登了鸟葬的情况。对于藏族来说,鸟是天神的代表,让鸟吃就是升天。在昆仑山、喜玛拉雅山这样的高寒地带,尸体放在山上可以长年不腐败,人死后尸体就没办法处理。所以这种葬式既是信仰决定的,又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第五,悬棺葬。在很多地区如小三峡、浙江等地都有这种葬式。这种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跟他们滨江滨河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但怎么葬得那么高到现在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原来水位很高,后来水下降了,变成悬棺;有人说是用工具吊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谜。这跟古时候这些地方的人住在山洞里有关系。 

    第六,瓮棺葬。把尸骨放在小陶罐里,上面开个洞,可以让灵魂逸出升天。原始时代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是采用这种葬式的,特别是对死去的幼童。 

    第七,二次葬。尸体葬了一定时间腐烂后再开棺取骨重新葬到缸里去。 

    第八,割体葬。古代有些民族认为人死后会变鬼,不把尸体割裂的话,他会伤害人的,为了使人鬼分离,所以要把他肢解。这种葬式历史上有过,现在早没了。 

    第九,白云葬。这并不是把尸体放到云上去,而是在平地上砌一座很小的砖房子,棺材就放在小房子里,放好几年。这种葬式以前很多。我小时候上学要经过一块很大的坟地,看到很多的白云葬。上海及浙江的杭州、嘉兴等地都有。 

    第十,草灰葬。浙江、福建一带的渔民在海上打渔,大风大浪,相当危险,有时候就在海上消失了。家人为了寄托哀思,就用草扎了一个草人,烧成灰葬在岸上,称“草灰葬”。 

    第十一,室内葬。台湾的高山族就是用室内葬的,遗体就埋在床底下,灶头里。现在大概也不这样做了。离活人太近,尸体腐烂之后肯定对生存环境和活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二,火葬。这是现代普遍的葬式。 

    第十三,塔葬。普遍的就是和尚的葬法。这是根据佛教教义采用的一种葬式,是以火葬为基础的。  第十四,裸身葬。裸葬也就是亲土葬,让人的身体直接接触土壤。这种葬法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西汉的杨王孙。他说希望自己死后能脱掉衣服裸葬,用一个布囊装好,埋到地下七尺深,然后再把布囊抽掉,让身体充分亲土。儿子觉得这样做说不过去,因为汉朝是厚葬制,很隆重。儿子劝不动他,找人写信给他做思想工作,杨王孙回答了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现在人死之后都是厚葬,其实厚葬对人毫无好处。生者是用葬礼的排场来相互比富,就是把钱财都花掉。钱财葬在地下都腐烂掉了,一些宝贝今天刚埋下去说不定明天就被盗墓的人偷挖走了。结果反倒等于把尸体暴露在原野之上。的确是这样,北京老山汉墓里那个女尸,现在证明了是被盗墓贼拖出来的。杨王孙就说与其这样还不如裸葬合乎情理。他还说,精神这个东西是天上有的,形骸这个东西是地上有的。精神这个东西已经离开了,大家都各自归真了。什么是鬼呀,所谓鬼就是归。鬼的解释就是回来了。所以,你与其把尸体用布包裹起来放在棺撑里,嘴里含玉石,后还是一具烂尸归土而已,还不如不要这样做。你们为我的丧事花那么多钱,我也不知道,是白花的,你们不是太糊涂了吗?杨王孙讲得很有道理,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先行者,殡葬改革的倡导者。他的裸葬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 

    下面重点讲讲火葬问题。现在中国一年死亡800万人,火葬的不到一半。火葬现在基本上已经为全世界所接受了。在中国的丧葬发展史上,火葬并不是现在才有,远古时代就有了。有资料记载,1945年,在甘肃临洮一个史前遗址中已发现盛有人的骨灰的大陶罐,因此中国的火葬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是火葬的道路在中国是非常不平坦的。少数民族倒是有火葬的,在《庄子》里面记载,青海的羌人死后是“焚而扬其灰”.烧掉以后把骨灰扬撒掉的。在《荀子》里面提到,青藏地区的这些羌人、氐人打仗被俘虏后,不怕你打他骂他,就怕死后你不把他烧掉。 

    汉族因为是农业民族,以土为本,入土为安,对火葬非常恐惧。在古代,如果说把你这个人死后的骨头敲碎烧掉再扬灰,“焚尸挫骨扬灰”,是对你和你这个家族严酷的惩罚,所以火葬推广不开,尽管因此而占据了大量土地,还有棺木。老山汉墓里有黄肠题凑,100年以上的柏树要用1万根,那要毁掉多大的一片森林啊!里面还要用那么多砖,烧砖又要烧掉多少木材。尽管这样,汉族还是坚持土葬,火葬难以推广。后来是靠了佛教的功劳,和尚的功劳,因为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规定和尚死后是要火葬的,释迦牟尼的信徒们都要走这条道路的,它不能不逐渐影响到民间,再加上从汉到唐都很重视佛教,这对民间的葬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宋元以后火葬的多了。《马可·波罗游记》里面记载了宁夏、四川、山东、浙江都实行了火葬,说明火葬开始慢慢普遍了。但我们毕竟是农业民族,火葬毕竟是外来文化,要让有强固的儒家思想支撑的汉民族真正接受火葬是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的。宋太祖时,公元926年又禁止火葬,说这样太残忍了,等于再死第二次,而且还怀疑人死之后是不是有知觉。我曾问过火葬场的职工,说是人死之后放在火上烧,尸体会坐起来以后再倒下去的,有没有这回事?说是有的,这跟煎鱼一样,尸体会收缩,翘起来再倒下去。可是古代的人不懂这些,火葬的推广非常艰难,但民间毕竟已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再加上许多穷人土葬不起,也只有这么葬,所以元朝时火葬的多为穷人。明清时皇帝下命令禁止火葬、水葬,但火葬已推广开来了。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提到“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已有之”。就这样推广开来了,但也有反复。儒家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可损伤”,怎么可以烧呢?只有穷人死是火化的,《红楼梦》里晴雯死了是送化人场的,化人场就是火葬场,是烧穷人的。不管怎么说,火葬毕竟一步步推广开来了,因为火葬代表了殡葬的方向。这是因为: 

    1.火葬毕竟便宜。 

    没钱的只有走火葬路。另外,火葬为什么在江南发展?江南地少人多,土葬要占据很多土地。人们不忍看到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所以火葬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在整个封建时代直到今天,土葬还是一个重要葬式,火葬还没有全面推开。所以我觉得殡葬制度的发展要考虑到民俗,考虑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承受力,但是一定要推广火葬,改变观念,适应潮流。说到底它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死亡这个人生终结问题上的反映。 

    2.中国的殡葬制度是和等级制度分不开的 

    这个影响非常深远,它和中国的宗法制度的产生、发展、延续直到消亡联接在一起。古代等级的差别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官阶上,坟墓上,帝王的陵寝制度上。杨宽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陵寝制度史》,是比较全面反映陵寝制度的。封建帝王的陵寝制度非常严格,它的影响自古以来就非常大,一直影响到今天。秦始皇的陵墓,《史记》上记载得很详细,后来历代帝王的丧礼和陵墓史书上也都有记载,甚至周围的围墙有多高,有几道门,有多少人守陵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去秦始皇陵、汉武帝陵都是爬上去的,在社会谁要敢动皇陵的一寸土是要满门抄斩的。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有咸丰皇帝在热河死后出殡的场面,其实,电影里表现的还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后,在碧云寺办丧礼,灵柩放了几年,后来又运回南京,葬在中山陵。这已是民国了,民主制度了,但他那个出丧制度也不亚于封建帝王。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这种等级制一定要反映在丧葬制度上,反映“国父”和平民的差别,反映“国父”和平民百姓的地位悬殊。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还不能不承受着古代丧葬制度传承的负面影响,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党员干部也会受到影响,老百姓就更受影响了。还有一个贫富的差别,这也一定会在丧葬制度中反映出来。南方有个县长,给自己的父亲造了20多米高的大墓,现在造大墓的人很多,一是为了显富,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官阶。这些都是比较深层次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将会随着社会慢慢进步而发展。但我相信,火葬一定会普及,厚葬必然走向薄葬,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关于我们   园区24小时咨询电话:023-86804211 园区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龙凤山风景区
重庆龙凤山陵园版权所有2012-2020 技术支持:网沃科技